3597 期 / 第2版: 地方报道
成都为AI+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破题样本”
数据集共建共享、数字人广泛运用有新进展

本报讯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在各领域深度渗透,AI与文创产业的融合也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赛道。在此背景下,“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系列之“智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接活动于近日在成都举办,不仅为西部AI+文创产业发展锚定清晰方向,更通过政企协同破解行业难题,为AI+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

AI+文创产业报告发布

成都多园区集聚发展成西部核心

活动现场,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陈章发布了《AI+文创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成都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AI+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数字文创产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形成了多园区差异化集聚发展格局: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动画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起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体系;瞪羚谷数字文创园聚焦数字音乐、游戏电竞,成为初创企业与创新团队的“孵化摇篮”;东郊记忆艺术区则以“工业遗产+AI科技”的融合模式,打造出文创旅游新地标,为行业提供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人工智能文创是一个高度活跃的赛道,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技术迭代,速度都非常迅猛。”陈章强调,要跟上这一发展节奏,产业协同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一需求,成都市科学技术局高新处相关负责人坦言,本次对接会特意搭建起AI技术企业与文创内容方的深度对话平台,目的在于扩大产业合作“同心圆”,推动西部AI+文创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聚焦“AI+微短剧”

政企协同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当前,AI+文创产业既呈现出技术赋能的蓬勃活力——微短剧、数字人等细分领域快速崛起,又面临着数据集稀缺、产业链协同不足、市场需求与技术应用脱节等难题。此次活动中,多家头部企业围绕“AI+微短剧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对话,既分享实践成果,更直面行业痛点,现场还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行业破局提供了切实路径。

AI技术赋能微短剧制作方面,四川川投智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鹏以实际案例展现了显著成效:“以前拍视频做宣传都要人去拍,现在是你把脚本给我,素材给我,一周之内我会给你出一个高质量的宣传片,而且成本很低。”这一高效模式,让在场企业清晰地看到了技术降本提效的实际价值,也展现了AI对微短剧制作流程的变革性影响。

数字人技术的应用边界,是现场讨论的另一大焦点。随着数字人在文创领域的应用探索增多,“能否替代真人演绎”的争议逐渐凸显。“从形象、思维逻辑和能力方面看,数字人跟真人差距非常大,但是动漫类视频要求没那么高,数字人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CEO肖雪松介绍,此次活动期间,公司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在IP智能数字人打造、文创类数据集构建、群体智能短剧生成等领域协同创新,“希望通过政企校联动,让技术真正落地到文创创作中,产出有市场价值的微短剧等产品。”这种“技术+内容”的合作模式,为行业破解“技术与内容脱节”的难题提供了参考。

“高质量数据集共建共享”,作为制约AI+文创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此次活动中也取得了新进展。“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模型去做内容,完全基于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集。目前许多中国元素缺乏高质量数据集。”为此,井鸽(成都)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肖萌呼吁由院校或机构牵头,以项目制共同开发稀缺数据集。而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响应,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执行院长段晓冉现场表态:学校可以做一个实验田。

“当前,成都AI+文创产业已具备文创内容生成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供给基础、广阔应用市场前景等关键要素。”成都市科学技术局高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AI赋能千行百业,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作为发展重点任务,这些为AI+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指引。接下来,成都市也将整合产业链资源,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关键技术,培育标杆产品,推动成都“AI+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实践到达成意向合作,从痛点剖析到解决方案,这场活动不仅为“AI+微短剧”赛道理清了思路,更搭建起政企协同的合作桥梁,为西部AI+文创产业突破发展瓶颈、融入全国产业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行业探索“区域协同、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黄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