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7 期 / 第1版:要闻
脱贫路上“花木兰”
——记平武县科协副主席、石人村“第一书记”吴秀兰


吴秀兰(右)给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


更新脱贫攻坚结对帮扶明白卡上的信息

 “玉面弱身纤纤手,不畏路途险。柔情千千结,干劲赛儿男。脱贫路上勇担当,龙州花木兰。”日前,记者一行刚走进绵阳市平武县石人村,便听到村民在唱这支民谣。经打听得知,这首民谣讲述的是该村“第一书记”、平武县科协副主席吴秀兰驻村扶贫的故事。

20158月,平武县委组织部选派吴秀兰到石人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一名科普工作者到贫困村第一书记,她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仰,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兢兢业业、克难奋进,积极为石人村脱贫致富而奔走。2018年,石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48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7%降至0%,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而吴秀兰也被平武县委、县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

党建引领

精神旗帜立民心

“说实话,刚到石人村的时候,这里的群众脱贫积极性并不高。石人村虽然距离县城不远,但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大部分人对脱贫致富认识不到位,甚至有些村干部的态度也比较消极。”回忆起初到石人村的场景,吴秀兰至今记忆深刻,“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难’!而难并不在山高路远,条件艰苦,难在人心不齐,缺乏精神旗帜。”

在吴秀兰看来,驻村扶贫就好比行军打仗,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是“士气”问题。石人村的党员干部作为她依托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在思想觉悟上对脱贫攻坚和党的方针政策有着深刻的认识,只有大家认识统一了,才能真正做到团结一致,攻坚克难。

为此,吴秀兰积极组织石人村党员干部上党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同时开展农民夜校,普及相关农业产业技术,宣讲脱贫政策,坚定老百姓的脱贫信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发展新党员,为石人村党员干部注入新“血液”,充实党群力量。

通过党建引领,石人村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脱贫工作的思路也得以打开。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出谋献策,仅在2015年年底便顺利完成石人村提档升级,不仅成功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在全镇年底考核工作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夯实基础

生态宜居环境美

走在石人村的林间小道上,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来描述这里是最恰如其分的:蓝天白云下,远处的涪江透过雾气从山脚下奔流而过;彩林掩映中的村舍错落有致;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随意走进村子一处院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画卷。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

“然而,如今这般生态宜居的美好画面对几年前的石人村人来说是绝对想象不到的。”吴秀兰告诉记者,2014年前的石人村无产业,耕种方式也还停留在肩挑背扛阶段,没有配套的水利灌溉设施,群众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差,饮水困难,通村路狭窄,老百姓常常是摸黑出门,摸黑归,“两头不见天”。

上任“第一书记”后,吴秀兰与村“两委”借助政策优势,争取资金700余万元,以推动贫困户“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贫困村摘帽“一低五有”、“四好村”建设等契机,动员全村群众实施农房“四改两建”工作,帮助老百姓完成住房、厨房、卫生间、圈舍等项目改造,提升群众住房水平,全村95%以上的农户实现院坝硬化,农村生活垃圾也基本实现集中回收处理,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同时,吴秀兰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通村通社道路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还争取资金实施了人畜饮水、灌溉用水等建设项目,满足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产业兴农

多管齐下富群众

“本身我就是一名科普工作者,‘发展产业是户脱贫、村摘帽的根本举措’这样的道理我再清楚不过了,没有产业支持的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吴秀兰说,石人村和平武县绝大多数村庄一样,精壮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常年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儿童,要依托这部分人发展高端产业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帮助石人村找到合适的产业,她常常寝食难安。

终于,经过长期的考察,再结合当地特有的生态地理气候,石人村的脱贫主打产业被确定为发展生态山药,由吴秀兰依托平武县科协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省工商联的支持与帮助下,吴秀兰带领石人村以“百企帮百村”活动为载体,创新“企民众筹、一产五带、多渠销售”发展理念,实行“1+1+3”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全村老百姓增收,帮助贫困户脱贫。据统计,仅仅通过这种模式,石人村集体经济就实现收入3万余元,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亩均增收1万~1.2万元,实现了村域集体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除了种植生态山药,吴秀兰还将目光锁定在了中蜂产业上,适时引进平武县康昕生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村有资源转化集体经济模式,建设中蜂标准化养殖园。企业以蜂群、蜂箱、技术管理,村以自然资源,贫困户以日常管理作为股份投入,按照村集体、公司、贫困户422比例分成。通过滚动发展,先后出售蜂群120余箱,自留蜂群100余箱,共实现纯收入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收。

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吴秀兰反而更愁了。“依托山药和中蜂产业,短期来看效果还可以,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我们不仅要让石人村的产品走出去,更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这样石人村的发展才会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吴秀兰告诉记者,几经考虑,她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延伸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村集体+扶贫餐厅+贫困户”模式,秉承“产销结合、消费扶贫”的理念,石人村出资运营了平武县首家扶贫体验餐厅。老百姓既可在餐厅进行农产品直销,还可享受餐厅的盈利分红,同时也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大幅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考虑的不再是单纯的脱贫攻坚问题了,而是在脱贫攻坚后期如何率先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吴秀兰如是说。

文明乡风

补齐短板增内涵

产业有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吴秀兰又开始考虑乡风文明建设的事了。在吴秀兰看来,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不仅要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更要丰富乡村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情趣。

为此,吴秀兰结合当地“三大体系”建设活动,围绕乡风、家风和民风建设主题,把爱清洁讲卫生、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其中,制定简洁、务实、管用、易记的村规民约,狠抓村规民约体系建设;以遵守村规民约为基础,开展清洁卫生户、孝顺之星、脱贫之星和“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对村民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方面的实践进行评议和评价,狠抓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同时,聘请文明乡风监督员,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文明乡风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狠抓乡风监督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提倡建设“三大体系”,石人村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村民的个人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吴秀兰告诉记者:“石人村人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产业发展是村民素质提升的前提,而村民素质的提升,也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提供了保障。”

如今,漫步石人村,赏的是自然美景,吃的是生态美食,听的是村民们淳朴的致富故事,观的是夕阳西下时文化广场上闲适自得的风情舞步……“脱贫攻坚对石人村而言,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了贫困,更激发了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石人村也必将有更多好故事上演。”吴秀兰说道。

(任露潇 本报记者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