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笔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桐梓村吴茱萸种植基地,只见百余亩吴茱萸植株长势各异,有的已是果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条,有的却是半人高的幼苗,绿叶间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吸引蜜蜂和蝴蝶穿梭授粉。村民们穿梭在基地里,动作娴熟地采摘下一簇簇青中透红的吴茱萸鲜果,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吴茱萸一般3到5年进入稳产期,我们基地里的吴茱萸苗龄不等,植株高矮不同,结果量也有所差异。今年预计能采收鲜果超10吨,晒干后约有1吨干品。”桐梓村党总支书记王南东介绍,村里通过“集体经济+劳务用工”模式,在采摘高峰期每日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吴茱萸种植仅是桐梓村多元化产业布局的一部分。近年来,该村还同步推进了75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00余亩稻虾、稻鱼综合种养等项目,逐步构建起多品类、立体化的农业产业架构。这种多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持续动能。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功突破10万元,人均劳务支出达5000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桐梓村的生动实践,是史家镇以产业振兴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借助吴茱萸、羊肚菌、雷竹笋等特色产业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