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4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罗郃评:为穷山村架起“致富桥”

近日,“四川好人榜”在遂宁市大英县揭晓,来自南充阆中市彭城镇刘家庙村的“第一书记”罗郃评获评“敬业奉献好人”称号。

罗郃评是国家税务总局阆中市税务局彭城分局局长,20157月,他受组织选派到刘家庙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履职以来,罗郃评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工作中,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克难奋进,使刘家庙村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他也先后获评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南充市“优秀第一书记”等殊荣。

引活水、建村道

解决“灌溉难”“出行难”

望得见水却用不上水,这是曾经刘家庙村的真实写照。据了解,该村总耕地面积1680亩,虽紧靠嘉陵江,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差,水塘、库、堰年久失修,提灌饮水设施缺乏,不能正常发挥灌溉效应,使全村人只能望洋兴叹。同时,刘家庙村距市区有26公里,但全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村道和社道,缺水影响农业发展,道路影响日常出行……村里由此打上了贫困的烙印。

“养个肥猪到场镇去卖要请上2个人工,除去肩挑背扛工时费,一头猪赚的钱就少了大笔。”该村贫困户谭正平回忆起来依旧记忆犹新,在他的回忆里,村里的年轻人总想走出家门,为的就是能跳出穷窝窝,走上一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

在第一次入户走访中,所见所闻深深刺痛了初来乍到的罗郃评,他也下定决心要帮助村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差的现状。随后,他与市水利、市交通等部门多方联系,请他们来村调研考察;带领村委一帮人在全村的坡前屋后、山上山下踏勘选址,摸清点位、确定路线;联系市财政局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在他的努力下,1处新建饮水工程,21口蓄水池,1580米的园区内硬化排水渠和10口整治山坪塘先后落成,解决了全村“灌溉难”“吃水难”问题。同时,修建了通村水泥路7公里,建设园区便道2.5公里,化解了老百姓出行难和买卖难的问题。

如今,该村家家户户都吃上安全放心水,灌溉用水得到全面解决,出行便是康庄大道,村民们正朝着理想生活迈进。

建园区、兴产业

助贫困户脱贫奔康

水有了,路通了,可是老百姓的“钱袋子”还是瘪的,怎么办?一次回家的途中,罗郃评被212国道两旁齐刷刷的塑料大棚所吸引,也由此开启了刘家庙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回村后,罗郃评当即组织村民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坝坝会,经过10余次协商探讨和村民过往种植实际,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齐心协力发展辣椒产业。

“辣椒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易储藏,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提到这一产业,罗郃评滔滔不绝。在充分尊重村民发展意向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他联合村“两委”采取“公司+专合社+贫困户”的模式与成都丰农兴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长期购销协议,以不低于0.6元每公斤的价格实行保底收购,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仅2017年,刘家庙村就建成辣椒产业园3个,面积达300亩,年创收109余万元,推动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4380元。

此外,他还与阆中市果芝源柠檬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流转土地216亩,建立以种植柠檬为主、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陈家湾脱贫奔康园。脱贫奔康园有效吸纳26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当年就实现人均增收上千元。

调纠纷、解难题

甘当老百姓的知心人

“辣椒长势如何?”“家里还有什么难处需要我们解决的?”在驻村工作中,罗郃评坚持一有空就走家入户,同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63岁的贫困老人刘德树是二级残疾,儿子患有精神病,家中唯一的两间土坯房也是危房。了解到刘德树的困难后,罗郃评立即联系市民政局、卫计局相关部门协商解决大病救助事宜,又联系村建、国土改造相关部门,将刘德树的危房纳入危改规划方案,实施了维修整治,并帮助他发展了生猪养殖。谈到这些,刘德树便满怀感激:“现在我的房子改造好了,低保兜底、大病救助都给我解决了。真心感谢罗书记!”

这样的事在当地不是个例。提到罗郃评,村民们个个都竖起大拇指,抢着说着自己家与罗书记之间的小故事,一个个故事是村民的家长里短,也是罗郃评与他们相处的真情。

天道酬勤。如今刘家庙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为了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防止返贫,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罗郃评说,“要继续干下去,早日将刘家庙村建设成为美丽、富裕、和谐的山水田园村庄!”

(张晓东 本报通讯员 莫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