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代顺冬 叶鹏盛 何炼 刘勇
四川是我国绿豆主产区之一,绿豆常年种植面积约1.2万公顷,其绿豆产业在优化种植模式、促进产业增收和改善膳食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四川在抗病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在专用品种选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仍亟待加强。
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与技术特色化创新能力薄弱。现有绿豆品种选育多聚焦抗病、高产等传统特性,较少关注加工专用型、高功能成分含量等特色品种培育。同时,针对四川种植区地形复杂、劳动力紧缺的现状,轻简化、高效化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明显不足。
二是加工技术水平与产品附加值偏低。目前加工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工艺不规范导致营养及功能性成分流失严重,且绿豆肽、γ-氨基丁酸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
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偏重学术成果,忽视技术推广;企业倾向于短期盈利,对长期研发投入意愿低;基层合作社规模小、技术承接能力弱,难以吸引科研机构合作。
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本地绿豆研究团队数量少,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扶持机制,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四川绿豆研究尖端人才库。
五是政策支持与长效保障机制不完善。绿豆尚未纳入四川种粮补贴范围,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等少数项目外,缺乏针对绿豆产业的长期稳定科研支持。
对策建议
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培育优势特色品种
广泛收集国内外绿豆种质资源,重点引进特色、优异种质,建立西南地区绿豆种质资源专业库。鉴定并筛选具备高产、抗逆性强(如耐涝、耐荫)、产芽率高、出沙率高等优良性状的资源,综合运用杂交、诱变、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定向创制优异新种质。选育优势特色新品种,重点培育芽菜专用型(如芽豆比高、芽体光泽好)、豆沙专用型(如出沙率高、淀粉粒径均匀)以及功能型(如富含绿豆多糖、异黄酮)绿豆新品种。
2.加强栽培技术研发,集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绿豆栽培新方法与新技术。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研发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注重轻便高效,在省工省力的基础上保障高产稳产。构建绿豆生长模型,集成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病虫害动态)与AI智能决策系统,实现精准施肥、灌溉与施药。推广“无人机+地面机械”协同植保作业模式,应用生物农药与诱捕装置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
3.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研制绿豆芽、豆沙的生产标准,明确感官指标(如芽长、色泽)、营养成分(如淀粉、蛋白质含量)及功能成分(如富含绿豆多糖、异黄酮)的阈值要求。提取绿豆蛋白、膳食纤维用以开发功能性饮料或保健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提升豆沙口感。开发绿豆肽、γ-氨基丁酸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其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4.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组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联合体,共建区域试验站与加工中试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专家团队对接种植大户,开展定向技术服务和培训,重点传授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及加工设备维护等实用技能。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开发“四川绿豆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种植分布、气象环境、市场行情等多源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5.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智力支撑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豆类科学与技术相关课程,组建绿豆研究团队,加强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绿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川工作或开展合作研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产业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
6.加强政策扶持,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大对绿豆产业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保障科研工作持续稳定开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四川绿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拓展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