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0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邓斌:用一生探寻漫漫地质路


邓斌(右二)讨论标本园建设


邓斌(左二)与地质系老教师讨论峨眉山地质沙盘建设方案


邓斌(左一)、马玉孝、邓江红、张燕老师在金口河采集地质标本并留影

今年,是邓斌这位62岁老教师在成都理工大学的第38个年头。1978年,邓斌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学习。1982年,留校任教。1994年,邓斌进入藏北,从事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至2017年,邓斌参与峨眉实习基地建设与教育改革。一晃眼,36年过去了,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依然为他保留着107办公室,闲暇时间,他依然在这张办公桌上埋头工作。

藏北风沙洗礼

1994年至1997年,成都理工学院联合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进行西藏羌唐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1994年,邓斌担任成都理工学院藏北石油科考队行政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组成了一支由15位老师与研究员,2位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开着越野车,沿着青藏公路,进入藏北羌唐盆地无人区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工作。

羌唐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位于藏北,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当时的后勤保障条件差,日常的物资都需要自己开车拉进无人区。带着仪器在无人区观测考察,体力消耗大,容易出现高原反应。1996年,邓斌所在的团队进入羌唐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工作。这次在恶劣条件下进行的野外考察,也是39岁的邓斌险些丢掉性命一次的“大冒险”。

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临近尾声,邓斌和团队来到拉萨“安营扎寨”,不小心患上了感冒。一天晚上,他正整理资料突然晕倒,几位同事连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在医院进行输液时,邓斌突然心脏骤停,好在抢救及时,把命“捡”了回来。邓斌严肃地说,“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还有些后怕。”

但是,这一次的生死冒险,并没有阻挡他到高原探索考察的决心。从1994年到2017年,23年里,邓斌先后15次进入西藏羌唐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工作。这期间,他先后担任项目负责人、行政队长和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国家、部委、中石油等地质调查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当时的成都理工学院“藏北石油调查队”荣获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奖。

“灵光一现”建沙盘

在成都理工大,所有“大地学”类学科的学生,都要参加地质学的入门课程,即《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实习基地经历了几代老师的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地质类专业最重要的野外实习基地。2012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的峨眉山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峨眉山实习基地建设的“担子”落到了邓斌、邓江红、张燕等几位地球科学学院的老师身上。

接到基地建设任务后,邓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较为系统地掌握和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建立初步的地质思维方式。

2013年,邓斌前往西北大学秦岭地质实习基地参观。进入基地,他发现了个有意思的“家伙”:这是一个1:20万的西北大学“秦岭地质实习地貌地质沙盘”,就如同售楼部的楼盘建筑模型。这个沙盘能将秦岭地质实习区的地形、地物和主要的地质现象,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看到这里,邓斌心想:“我们应该在峨眉山基地也建一个教学沙盘。”

回到学校后,邓斌、邓江红和张燕马上着手设计沙盘。将峨眉山地区的地形数据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提取整合,选用1:2500大比例尺制作教学沙盘。为了增加信息量,几位老师结合多媒体技术,为沙盘增配了操作台和电子显示屏。既能清晰地反映实习路线,又能呈现路线上每个地质观察点的地质描述。为确保沙盘信息的准确性,邓斌等人参照着地质图,一个点一个点去测量定位……六个月后,一个全新“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实习区地貌、地质多媒体教学沙盘”终于建成。它是国内迄今为止比例尺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多功能沙盘。

之后,沙盘就成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教科书”。“学生们只需要在这个沙盘上选择一个点,就能在电子投影屏上得到所有考察的资料:路线的起始点、断层的位置、岩石标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等,应有尽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邓斌自豪地说。

岩石标本“搬运工”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实践。基地建设团队萌生出了将峨眉山野外出露丰富的岩石标本搬回基地,建一个基地内的岩石标本园的想法。“学生在野外实地观察的时间有限,我们要把峨眉山地区的所有岩石标本都搬到基地内,放在一个标本园内。”邓斌笑着说,“让学生不仅能在野外观察,回到实习基地,也能继续看。”

于是,从2012年起,每周五邓斌和同事就开车到峨眉山,上山寻找和采集合适的岩石标本,搬回基地,周日晚再开车回校。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了解峨眉山地区的岩石成因和类型,他们还前往攀西、川西等地区采集岩石标本,小的有十几斤,大的有上百斤重,必须用八磅锤、钢钎一块块的砸下来,搬上车,再运回基地安装。不同的岩石硬度不一样,比较硬的像花岗岩就要砸很长时间。“但其实,野外岩石标本不是难在砸,而在于寻找的困难。”邓斌说。他笑称,自己俨然成了一名岩石标本“搬运工”。经过几年陆陆续续的“搬运”,峨眉山实习基地建成了涵盖实习区所有岩石标本和邻区相关岩石标本的“峨眉山实习基地岩石标本园”。

2013年,依托峨眉山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峨眉山实习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级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实习基地,获批两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这在全国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是非常罕见的。正如邓斌所说,“峨眉山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真正实现了‘学生受益,教师满意,同行赞誉’的目标。”

2017年,60岁的邓斌退休,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依然为他保留着107办公室。今年,邓斌了解到峨眉山实习带队老师人数不够,他马上要求给自己分配学生,带他们到野外实践。能源学院学生刘皓说,“邓斌老师带学生跑路线,测剖面,采样品,一定是跟着学生爬到山顶,从来没有一次是在山下。”只要峨眉实习基地有需求,邓斌说,“我随时待命,随叫随到。”(李菲玲 韩紫萱 高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