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3 期 / 第1版:要闻
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共商高铁建造工程技术创新


论坛现场

本报讯 7月12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第一次工作会议暨工程结构健康管理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南大学、中国中铁及铁路基建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高速铁路建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为高速铁路建造工程技术创新出谋划策。

论坛上,高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余志武、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王引生分别以“高速铁路车-轨-桥系统服役性能智能评定与预测研究”“工程地质灾害与结构健康管理技术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余志武在报告中介绍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体系智能养维关键技术,他表示,高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在行业内的主导引领作用及研发转化优势,进一步理顺沟通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做好资源共享,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拿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创新作出新贡献。王引生向大家介绍了科研团队围绕“工程地质灾害与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构建了行业领先的“1+1+N”业务形态,为铁路和公路的工程地质灾害与结构健康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题报告环节,高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傅金阳以及中铁科研院的吴红刚等专家分别就“基于3DZI机器视党的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高铁无砟轨道常见病害及其修复技术”“高烈度区滑坡和工程边坡灾变防控关键技术”“城市级桥梁群监测预警平台探索与实践”“多年东土区路基热稳定特征与运维措施”“隧进衬砌质量检测地质雷达图谱智能识别技术”“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整治用多功能台车研制与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其中,吴红刚重点分享了中铁科研院专家团队研发的“运营隧道维护智能作业台车”, 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用于隧道病害整治,可在铁轨上用钢轮自由行驶,到达施工点位后可以快速更换钻孔、凿毛、开槽及拱架安装机械臂等施工,机械臂可实现360度灵活转向操作。这项新技术成果具备自行上下轨道和自行走功能,实现了铁路运营隧道病害整治全机械化施工,缩短了设备上下道、进出场和作业平台搭拆时间,提高整体施工效率2至3倍,大大节约施工费用成本。专家们还分析了高铁建造技术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轨道交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建言献策。(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