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1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总觉得自己有病,可能也是一种病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民娜娜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去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然而,她的担心并未缓解,反而一发不可收拾,一点常见的症状都被她无限放大。直到被一位医生建议去看看疑病症,娜娜才知道,持续思虑自己可能患上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许也是一种病。

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检查报告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申晨煜介绍,疑病症即疑病障碍,属于躯体化障碍谱系疾病,跟焦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疑病障碍患者总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将微小的症状灾难化,控制不住地过度紧张担忧,继发反复就医、频繁检索病症信息等安全行为,但这并不能真正缓解其恐惧和焦虑。

娜娜曾深陷其中,她将疑病症发作那段时间称为最黑暗的时光。从乳腺科、心内科到骨科、五官科;从肠镜、胃镜到B超、CT,她已记不清做过多少检查。严重时,她每周至少检查一次,经常请假去医院,反复搜索各种病症,手机里用得最多的就是线上问诊APP

当时我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检查报告,就觉得自己病了。娜娜举例道,去医院做肠镜时,她会选择不打麻醉,并不是不怕痛,而是担心万一有肿瘤,医生会瞒着她。

内向、敏感的人易中招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指出,疑病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情绪障碍、人格特点、医源性诱因、躯体疾病均容易促发本病。

申晨煜介绍,疑病障碍这类精神疾病,女性发病率会高于男性。有些人具有敏感多疑、容易紧张等焦虑素质,可能与遗传或者原生家庭等有关,也容易出现疑病问题。他在临床中还发现,在现实中屡屡受挫,陷入自我审视和自我怀疑境地的人,也可能产生疑病倾向。

娜娜曾剖析自己患病的源头,她是个内向且敏感的人。她认为,童年在强压下长大和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可能是她疑病的原因。

难以被理解的精神问题

在申晨煜看来,疑病症治疗最大的难点是认知问题,很多患者坚信是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没查出来,不认为也不愿接受自己得了精神疾病,甚至因此而愤怒,也不会配合后续的药物及心理治疗。

不易被第一时间察觉是疑病症治疗的另一个难点,很多人都是辗转许久后,才到精神科就诊。有30年心理问题咨询、矫治经验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杨霞表示,疑病症患者经常是首先出现在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等科室,就诊的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心理因素出现的症状。

申晨煜强调,寻求专业帮助是解决疑病问题的关键一步。疑病症的治疗一般是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必要时,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对于缓解症状也有效。

此外,杨霞认为,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有效办法。

健康焦虑不等于疑病症

现实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过焦虑,但这种健康焦虑和上升到疾病范畴的疑病症是有区别的。

杨霞表示,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患者能否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如果已经超出科学规律地频繁体检、反复检查,且症状持续了3个月以上,建议去精神科就诊或寻求心理治疗。

申晨煜观察到,近几年,尤其是疫情之后,出现疑病倾向的患者正在增多。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加上网上的健康科普信息鱼龙混杂,不少人会对号入座,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一些人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变得焦虑多疑。

申晨煜建议,平常检索健康信息时以官方发布为准,此外,当身体不适时,应该去找医生来寻求答案,而非过度相信网络检索的信息。(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