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2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一根钓竿“钓”出亿元产值
友谊村花样玩转“钓竿经济”

就是第一次拿钓竿的新手,来了友谊村,绝对也能体会到鱼儿上钩的快乐!近日,德阳广汉市水产协会会长文培理高兴地说,每年都有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来到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贡献旅游收入超亿元,其中大多数是冲着钓鱼来的。

从全省百强名村到全国最美渔村,从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庄到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从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友谊村游客服务中心满墙的荣誉彰显着硬实力。友谊村究竟是如何玩转钓竿经济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水里捞钱坎上挣钱

水是友谊村的魂。友谊村党委书记舒军常用这句话开头,向到访的客人介绍友谊村。确实,友谊村正是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地的一颗水乡明珠。奔腾不息的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在此缠绵交织,从空中俯瞰,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池塘如繁星散落在村野之间,水面面积达600余亩,这正是当地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的基础所在。

然而,不少三水镇的老人每次回顾起易家河坝的历史仍然不免唏嘘。“20世纪70年代,那里就是一片烂河滩,村民种的庄稼年年都被淹。当地干部群众齐心修建起拦河堤坝,又用扁担和畚箕,硬是将这片烂河滩改造成良田。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考虑到友谊村临水而居的资源禀赋,1983年,村里建了8口鱼塘,鼓励村里勤劳肯干的农户承包养鱼,还给予租金减免政策。

那时候年初放鱼年底逮鱼,草鱼能长到11.5千克就不错了。文培理回忆,一算账大家觉得收益还可以,又动员一部分村民建了78口鱼塘。有了收益就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水产已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巅峰时期全村养殖水面超千亩。

后来,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在鱼塘旁摆上几张桌子,为前来钓鱼的客人准备餐食,农民调侃说:水里捞钱,水坎上也要挣钱。”“现在已经说不清谁是第一家吃螃蟹的了,这应该算是农家乐的1.0版本吧。文培理笑谈道。

友谊村的条件确实得天独厚,从成都出发1个小时车程,既能逃离城市喧嚣,又不需要远距离跋涉,是发展乡村休闲渔业的绝佳选址。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处干部康涵不禁赞叹。

小步快跑大步跨越

2000年后,友谊村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不仅把渔业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还在2008年成功招引第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数百万元开办星级农家乐——“易家故事

易家故事最先建成的餐厅如今依旧是亭台楼阁、栋梁雕花,装修看起来不显得过时。在我们村,农家乐也可以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舒军说。易家故事为全村人打了一个样,大伙儿纷纷动了提档升级的心思。

以前是小步快跑,真正的大步跨越发生在2014年后。这一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花落友谊。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试点,居然释放出如此大的发展动能?这是友谊村所有人在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

为完成试点任务,友谊村在四川省率先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核实量化资产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成员持股70.89%,完成3594名成员身份确认颁证。股权清晰后,该村又顺势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有效实现形式,完成集体资产股权继承、抵押贷款12宗,实现了硬本本活资本,为之后几年10余个投资总额超2亿元的项目进村铺平了道路。

2017年,友谊村又干了一件大事——村集体通过统一规划,推动小塘变大塘,全面提升鱼塘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规范流转,不仅让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了,而且彻底改变了产业格局,杜绝了原有的集体鱼塘承包经营小散乱引发恶性竞争的情况,整个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敢为人先是友谊村的发展底色。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肖从兴表示,通过此次改革,友谊村不仅摸索出了一清、二改、三统、四发(清产核资、股份改革、统筹经营、融合发展)的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经验,而且还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重点突破全域发展

高耸的彩色滑梯如巨龙腾空,那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水上乐园;倚着湖畔的庭院透着现代与传统碰撞后的诗意,那是匠心打造的水玲珑湖畔度假酒店;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整齐划一的专业钓位阵列沿水岸延展,那是可容纳500余人同场PK的国家级标准的竞钓塘……如今的友谊村,俨然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的度假村。

以赛促旅是这些年友谊村屡试不爽的招数。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赖玉荣说,全国各类钓鱼邀请赛、巡回赛和四川省钓鱼运动锦标赛等重量级赛事的落地,逐渐奠定了友谊村西部钓都的江湖地位。不止如此,每年葡萄采摘季”“水上嘉年华”“金秋大闸蟹美食季等各类节会的举办,又让友谊村跳出舒适区,不断拓圈出圈

我们还对村域内土地进行整体产业布局,打造水产、水果、蔬菜、粮食、花卉五大片区,不仅实现了全村全域发展,还进一步丰富了景区的业态,比如各类农产品地头采摘活动就很受老人和孩子的欢迎。舒军说,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成的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吸引了400余名村民在本村就业,人均增收4.9万元,村集体资产壮大至3000余万元。

如今的友谊村,凭借一根钓竿,起的不仅是翻腾的鱼儿,更活了千亩碧水,旺了亿元产业,出了乡村振兴的闪亮答卷。(冯建伟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