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向南驱车1小时,便可抵达眉山市丹棱县。
这座藏于“成都1小时经济圈”内的小城,丰富多彩:有遗韵千年的大雅之堂,千年文脉、岁月沉香;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机盎然、“氧”心润肺;是“中国桔橙之乡”,硕果满枝、欢歌绕园……
如何将“多彩”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这是丹棱县文旅融合面临的现实课题。
“丹棱县域不大、人口不多、经济不强,但特色鲜明。我们小而不卑、为而不难,追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们坚信,只要做到极致,可登大雅之堂。”丹棱县委书记曾建军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座小城的发展之道。
丹棱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会也明确: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加快打造都市圈休闲旅游首选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丹棱特色、彰显自身魅力的“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
扎根本土
做好“农”字文章 让田园真正成为“心田”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小而美”。丹棱县坚持做好“农”字文章,把农业资源转化为体验优势,真正实现“因地制宜”。
“农业是根,更是舞台。”丹棱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余友表示,丹棱农业资源丰饶,关键是要把它转化为可沉浸、可共鸣的深度体验,让都市人在橙香泥土中重建与自然的连接,也让农业成为现代人与田园生活之间的情感锚点。
仁美镇雄义村的“桔香稻田”,正是这一思路的鲜活样本。在稻田核心区,小火车穿行稻浪;丰收时节,亲子家庭下田摸鱼,研学少年记录稻穗生长……农田不再只是生产场所,更是可游、可玩、可学的“体验区”。周边农户也借机发展庭院经济、开办特色店铺,实现增收。
很快,丹棱又将迎来柑橘成熟的季节。届时,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游客可体验采摘、品尝鲜果。当欢笑声回荡果园,一颗橙子不再只是水果,更成为亲情与友谊的纽带,完成从农产品到情感载体的升华。
从田园到“心田”,丹棱县正将熟悉的土地深耕为充满温度的体验场,让农旅融合真正“可感知、能回味、有记忆”。
打造IP
让赛事节会“活”起来 让小城“火”起来
今年8月,丹棱县创新推出“橙BA”篮球赛,将鲜明的橘橙元素融入体育赛事。赛场设在大雅堂广场,现代活力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
常态化开展的“橘橙音乐会”,依托沧浪公园、齐乐公园等城市地标,以四季为乐章、音乐为媒介,打造“天地舞台”沉浸式演出。
“夏夜追风”越野赛则进一步拓展了丹棱文旅维度。赛事结合丘陵地貌开展夜跑,融入非遗体验——参赛者可亲手制作丹棱冻粑、欣赏唢呐表演、体验老峨山禅茶文化,在运动中深度感知地方人文魅力。
“我们通过特色活动,将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场景,这些赛事活动本身就是可参与、可分享、可传播的‘社交IP’。”丹棱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蒋丽艳表示,“借助‘地标公园+线上传播’,文化资源正升级为具有传播力的软IP。”
“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赛事机构,打造实训基地,争取举办匹克球、越野跑、桨板等专业赛事,以赛事带动消费,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蒋丽艳说。
一场场赛事、一次次活动,新兴的软IP正重塑丹棱的文旅基因。如今这座小城,活力、艺术、温度并存,形象越发鲜明。它不再仅依靠资源“被选择”,而是以内容创造力“被记住”,展现出开放、轻盈、可持续的吸引力。
全域布局
从“引得来”到“留得住” 绘就“首选地”新画卷
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丹棱县共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2.8亿元。数据背后,是当前发展的核心课题:如何将“流量”转变为“留量”,已成为丹棱文旅提质升级的关键。
为此,丹棱县聚焦全域化布局,系统构建“一核三带多点”旅游发展体系,持续擦亮“丹棱游村”品牌。其中,“一核”即做强县城文旅综合枢纽功能;“三带”即打造长秋山休闲运动康养带、安溪河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九龙山生态旅游带;“多点”即推动全域景区化、乡镇特色化发展,实现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在此过程中,丹棱县聚焦乐学文博、乐游康养、乐动赛事、乐趣田园、乐享滋味“五乐”业态的培育与提升,为游客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消费选择,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
“通过全域的差异布局和业态提升,我们正努力把短暂的‘人气’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力’,真正实现从‘路过地’到‘首选地’的转变。”余友表示。
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的住宿体验不可或缺。据了解,丹棱县将持续提升旅游住宿承载力和吸引力,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支持各乡镇布局特色露营基地,力争2030年全县民宿数量突破100家,全面提升游客过夜体验。
与此同时,丹棱县还将积极推动文化赋能和美食引领。余友表示:“我们不仅要传承大雅文化,更要推动其时代化、年轻化、大众化表达,赓续千年文脉、活化历史资源。”此外,深耕丹棱羊肉、冻粑等传统美食,提升品质与品牌影响力,支持本土食品企业成长,不断延伸消费链条。
当篮球赛事的欢呼与千年大雅堂的文脉静谧交融,萤火虫谷的自然生态与古村乡愁相映成趣,丹棱县的农文体旅融合,通过产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充足,形成了新的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彰显了“1+1+1+1>4”的效果,正推动丹棱县稳步打造都市圈休闲旅游首选地,绘就农文体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严丹玫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