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云上学科学 趣味又生动
——中科院成都分院“公众科学日”线上启动

本报讯 世界上能吃蛇的青蛙长什么样?弹琴蛙穿越千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是什么?科学家野外科考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523日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第16届公众科学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的专家们线上一一为大家展示了答案。

青蛙、蜥蜴、玳瑁龟、棱皮龟……作为从水到陆的过渡物种,两栖动物有着很多有趣的特征。在当天的科普直播中,工作人员带着大家在云端探秘了生物所内的成都两栖动物博物馆。“皮肤作为两栖动物最大的呼吸系统,他们从水中到陆地会有什么改变呢?原来,他们到陆地上后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急剧的扩展,辅助他们呼吸。”直播中,科研人员向大家介绍了许多关于两栖动物的知识:青蛙中也有超级奶爸——大绿蛙,它会在水下20余天不吃不喝照顾后代;两栖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有的是将自己的颜色融入环境中,有得则是呈现出鲜艳的颜色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有毒;两栖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更是各有不同,如以分泌激素、鸣叫等方式吸引异性……各种关于两栖动物的趣味知识让观看直播的观众收获不少。

科学家野外科考是怎么样的呢?在公众科学日当天,生物所科研人员蒋珂带着大家用镜头来到了峨眉山,跟着科研人员夜访能“弹”出“铮——铮——铮”的“琴声”的先秦蛙。专家告诉大家,“弹琴蛙”发出鸣叫是为了吸引雌性,而他们发出的类似弹琴的声音源于他们身体两旁的声囊。

据悉,今年的公众科学日以线上活动为主,为观众呈现了内容丰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系列科技活动。在直播活动中,除了近距离接触两栖动物,还带领观众“云游”了光电所科研展厅和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所还举办了系列直播科普讲座,包括《初识两爬》《你所不知道的蛇》《千奇百怪的蛙&蟾》《两爬界的伪装大师》《两爬萌宠大比拼》等。

与此同时,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也是“好戏连连”。在科学公开课中,《九寨沟景区内降“泥龙”》一课介绍了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泥石流对景区梦幻水世界的破坏,风景区内泥石流防治的方法和特点,以及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成效;《土壤:地球的皮肤》一课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的功能和保护等;“科学家风采主题”视频展播则包括《问诊天路的山地人》《雪域生态安全的守护人》等,精彩纷呈。(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