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验科普设备。
“科普共育”馆校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9月19日下午,由成都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科技创未来 科普校园行”活动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启幕。此次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通过互动展示、实践体验和科普小讲堂等方式,将一批优质科普资源带进学校,不断丰富青少年科普教育场景。
机器人精准投篮、无人机灵活飞行
科技嘉年华“触摸”科学未来
活动当天,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的操场上,12个科普展位前挤满了好奇的学生,他们或动手操作或踊跃提问,在互动体验中尽情感受科学的魅力。四川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展位前,投篮机器人精准投篮、迷你无人机灵活飞行,精彩表现不时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惊呼。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展位前,学生们拿起桌上展示的大熊猫手骨、头骨1∶1模型,脸上写满了好奇。“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大熊猫,今天能这么近距离观察它的标本,了解它的身体结构,感觉特别震撼。”一名学生说,“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可爱,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太酷了!这台无人机居然能在海上执行任务!”一位高二学生站在双尾蝎无人机展品前久久不愿离开。成都创新天府智能技术研究院讲解员向学生详细讲解这款无人机的性能,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以后也想从事无人机研发工作,让梦想驰骋蓝天。”
从“几何之美”折纸拼图到“创意竹桥搭建”,从“头脑风暴”到真实任务挑战,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科普教育中心的展位前,学生们在“十法八步”创新方法引导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优秀的科技实践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蛟龙港浩海立方海洋馆科普基地、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等5家科普基地还为学生带来了5场精彩的手工实践体验课。5堂课,5个不同的科学领域,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亲身体验中,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
“科创+科普”两翼齐飞
馆校合作提升科学素养
据悉,成都市已建成市级科普基地213家,展教面积超过940万平方米,基地类型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动植物园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或实验基地,高技术企业和生产基地等,形成了以科普场馆为核心,以蓉城社区创新屋、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等为特色的多层次、全域化科普基地网络体系。
为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助力科技创新资源与青少年科学教育深入融合,活动现场,四川科技馆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与成都市少城小学、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与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蛟龙港浩海立方海洋馆科普基地与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生命奥秘博物馆与成都市实验小学分别签订“科普共育”馆校合作协议。
“‘科普共育’馆校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党支部书记、校长吴振华表示,“科普场馆拥有专业的科研设备、标本、模型等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素材,弥补了学校教学中实物展示的不足,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此外,馆校合作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帮助弘扬科学家精神,拓展科学视野。”
作为此次签约的学校之一,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东区)将与四川科技馆在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师资共培三方面进行合作。例如,四川科技馆向学校开放科研设施、展品、实验设备等资源,学校则为科普基地提供实践反馈和需求信息,馆校联合举办科普讲座、科学竞赛、主题展览、户外实践等活动,邀请专家进校园,组织学生参与基地科研项目,以此达到串联科普资源、实现“科普共育”的目的。
(文、图由成都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