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青神县:倾力打造全国知名电商县


    81516日,全省2019年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眉山市青神县召开,来自全省95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商务局的有关负责人和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电商代表齐聚青神,借助此次推进全省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契机,共同展望电子商务在各电商示范县的美好未来。

    长期以来,青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商产业发展,并在2012年提出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全国知名电商县”的战略部署,依托2015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走出了一条电商促产业蓬勃发展的青神之路。

看数据

电商销售形势喜人

    目前,青神县共发展网店2500余家、电商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以竹制品、腊制品、晚熟柑橘、火烧木家具等四大特色为代表的电商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

    仅在2018年,青神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72亿元,同比增长35%,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青神电商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二位,电商应用指数居全省第一位,是四川省首个电商顺差县。其中,在2018年“双十一”活动中,该县共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84亿元,同比增长116%,居全省国家级示范县第一位、全国示范县第十位。因此,青神县青城镇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淘宝镇”。

    青神县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四川省电子商务集聚区”“四川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四川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四个荣誉称号的区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经验和成效成了该县在发展电子商务产业路上的生动剪影。

添举措

瞄准市场勇于创新

    为有效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有力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青神县走出了一条“1344”电商模式之路,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盯紧“1”个目标。近年来,青神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打造“全国知名电商县”奋斗目标,并将其列为全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写入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

    搭建“3”个体系。该县商务部门通过搭建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建成电商孵化园1个、产业(竹编、椪柑)电商运营中心2个、乡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7个、村(社区)电商服务站89个,实现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搭建物流配送体系,建成县级电商快递物流中转配送中心1个、乡镇快递物流中转配送中心7个、村(社区)快递物流配送站点89个,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搭建人才培训体系,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共计开展电商培训300余场次,培训电商人才1.5万余人,孵化网店600余个。

    抓实“4”个结合。将电商与本土特色产业有机结合,鼓励竹产业企业、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触网,将青神竹制品、腊制品、晚熟柑橘、火烧木家具等销往全国;将电商与“双创”有机结合,把构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体系作为五大重要任务之一,建立起覆盖全县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将电商与扶贫有机结合,启用全县26个市级贫困村电商服务站,开展贫困人口电商培训1000多人次,贫困人口新开网店近百个;将电商与党建有机结合,明确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在农村电商发展和乡村电商服务站运营管理方面的职能职责,培育了火烧木电商产业的党员领军者罗超、椪柑电商党员领头人刘如祥等一大批模范典型。

    做强“4”个产业。做强竹制品产业,目前,青神县发展竹制品网店300余个,年网上销售额4亿元以上;做强腊制品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发展腊制品网店300余个,2018年网上销售额1.2亿元以上;做强晚熟柑橘产业,该县目前拥有晚熟柑橘网店300余个,“爱媛”“不知火”“春见”成为爆款畅销产品,年网销额1亿元以上;做强火烧木产业,该县发展火烧木制品网店600余个,实现年网络零售额2亿元以上。

谋未来

倾力打造全国知名电商县

    谈起下一步工作打算,青神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抓住实施第二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契机,聚焦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扣网销农产品“产、供、销”,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包装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品控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整合商贸物流快递资源,开展共同配送,发展智慧物流,降低快递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电商品牌培育,推动电商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地方优势产业有机融合;进一步赋能提升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农村电商发展潜力,创新营销方式方法,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举全县之力建设全国知名电商县。

(林琳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