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祥正在处理从山里采集回来的草药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凉山州会理市小黑箐镇白沙村位于大黑山深处,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掌握了许多草本的属性,由此,大黑山这座“天然药库”也为南诏彝族骨科传统疗法提供了寻药环境。
南诏彝族骨科传统疗法是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王兴祥,是南诏彝族骨科文化保护技艺的传承人,世代居住在白沙村。
一个背篓,一把镰刀,一件简单的羊皮袄,一条崎岖的山路上,这位彝家汉子一走就是40年……
大黑山上的采药人
白沙村位于大黑山腹地,拥有丰富的彝医药资源,自古以来,这里的彝族群众就利用草药防病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医药疗法。
出生于南诏彝医世家的王兴祥,从小便迷上了彝医药。大概六七岁时,他就经常跟随父母上山采药,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彝医医道。长大后,他用独特的彝医药治病救人,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
据王兴祥介绍,南诏彝族骨科治疗的关键,在于秘制的药物。大黑山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野生的彝医药材遍地生长,在地边、河岸、山谷随处可见,顺应四时而生的草本植物达数百种。每隔10余天,王兴祥就要背起背篓、拿起镰刀,行走在山间崎岖的小道上,到大黑山里采草药。春天采花、夏天采叶、秋天采集果实和根茎块……这样的采药过程,让王兴祥一年四季都奔忙于大山之中。
“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有珍贵的草药。”王兴祥说。要挖哪种草药,什么药诊什么病,他都如数家珍。但在采药的路上,他也时常遇到危险。有一次,为采到悬崖边一株稀有的草药,他贴着悬崖前行,一步一步爬向草药,突然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山。这样的危险对他来说数不胜数。
南诏彝族骨科文化对药材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而制药的程序同样苛刻,包含水煮、酒制、醋制等多种方法。例如,药物要通过7天的露珠浸润,还需经过一定时间的暴晒,药物制作好以后,还要采集冬天雪山上的雪水浸润……通过一系列特殊处理,药品才能制作完成,制作过程长达一年之久。
走进王兴祥的草药厂房,药香味沁入鼻息。一袋袋高高摞起的草药、一坛坛整齐排列的药罐,诉说着他经年累月的耕耘。
从历史传承到现代疗法
今年54岁的王兴祥,日常除了采药制药就是为十里八乡的百姓治病,因为医术高明,被大家称为妙医。渐渐地,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慕名前来,求一剂良方,一抹希望。厚厚的药方,记录着患者们的求医路,更镌刻在口耳相传的记忆里。
彝医药源自山林,流传于村寨,兴盛于民间。但仅仅通过先辈们口口相传的理论知识,就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似乎有些牵强。王兴祥的治疗方法,则是在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医学理论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创新。相比以前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骨骼受损位置和伤情,王兴祥结合西医先进的仪器进行诊疗,极大地促进了彝医骨科的准确判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杆药秤,称量过半个世纪的寒暑;几坛药水,酝酿出彝家医药的芬芳。王兴祥,既是赤脚医生时代最后的剪影,又是南诏彝医传承的鲜活注脚。这个坚守大山的医者将继续在大黑山下、白沙河畔传递星火。(据《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