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2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从“白送都没人要”到“人人都来做生意”
宜宾竹林如何实现逆袭?

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漫山楠竹挺拔苍翠,清风吹过,竹林下种植的淡竹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村民现在不仅靠转让竹林获取了租金,还通过来竹林务工多了一份收入。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竹林还是村民口中的废林子”——路不通、竹难运,一亩年收入不到100元,白送都没人要。

同一片山,同一片竹,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进竹林寻找答案。

李祥兵今年50出头,是太安村二组村民。说起改变,他提到了吴老总

吴老总是兴文县宁兴林业开发中心负责人吴文祥,三年前他带着团队走进太安村,提出要将村民手中的林地统一流转,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

一开始,不少村民心里打鼓:自己种了一辈子竹子都搞不出啥名堂,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吴文祥没过多解释,而是直接行动:修路、建水池、整理林地,第一批就整合了4个村近8000亩竹林。他们选择在竹林中套种一种似竹非竹的中药材——淡竹叶。

吴文祥介绍,淡竹叶市场需求稳定,种植周期短、产量高。亩产干叶约500千克,按市场价算亩均产值约6000元。加上竹林高产培育后,竹笋和竹材又能再带来4000元收入,一亩竹林综合产值可突破1万元。

产值上来了,村民的收入又该怎么算?李祥兵就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他表示,在将30亩林地流转给公司后,每亩每年有180元的流转费和10元分红。除此之外,他还在公司务工,每天有100元工资。一年光我自己就能挣3万多元!他笑着说,老婆也在这里干活,两个人加起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公司前期投入并不小。修路、建池、整地,吴文祥坦言已投入超2000万元,每亩每年管护和人工成本还要1000元左右。但我们看的是长远效益。他算了一笔账:随着3000亩淡竹叶陆续丰产,亩利润可超3000元,预计3年左右可回本并实现盈利。

20千米外的僰王山景区,竹林价值远不止+。从景区大门往里走,只见竹林间架起了几座银白色太空舱,与周围绿意交融,毫不突兀,太空舱的架空层下,中草药、竹笋同样生长茂盛。

太空舱搬进竹林的,是僰游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劲。他介绍,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让游客同时也能沉浸式体验野居生活。我们不拼低价拼特色,即使每晚房价为8001200元,每月入住都能超10天。

但这只是胡劲竹林生意经的一部分。他所经营的,是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一产是竹材、竹笋和林下种植的淡竹叶,亩产约3000元;二产是在镇上3800平方米的厂房里,鲜笋会被烤成干笋、加工成袋装食品,目前年产值已达几百万元;三产则是民宿和体验旅游。胡劲计划,下一步在已流转的1000亩竹林里扩建80200个类似房间,并推出采笋、抓鸡等深度体验项目,真正把竹林的可利用价值吃干榨尽

在僰王山另一头,竹林下奔跑着全身黢黑的山地乌骨鸡。竹下养殖是当地任老总任思琼所开辟的新赛道,她直接和村民合作,让大家都来当老总

作为兴文县鸿程农业生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任思琼在村里建起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有200余户社员,每家拥有3050亩不等的林地,每户至少建5个鸡舍,养殖规模从8002000只不等。

任思琼保守估算,一只鸡利润约10元,一个月出栏500只,农户就能稳定收入5000元。但我们有两条底线:一要护好林子,二要养好鸡。

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竹下经济,正悄然改变山区命运。竹下生金,绿富同兴,僰王山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共赢的路子——一座山,多元发展;一片林,多份收入;一群人,共同致富。而这,或许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实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 黄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