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6 期 / 第6版:专题
念好扶贫“五字经” 奏响山村“和谐曲”
——记盐源县大湾子村第一书记高朝武

高朝武看望大湾子村贫困户

从凉山州盐源县城一路向北,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转过海拔3000多米的溜菇山头,四川省通信学会理事长单位四川电信定点帮扶的大湾子村便出现在眼前。

雅砻江从山脚下蜿蜒而过,联户公路星罗棋布,白墙红瓦点缀其间……5年时间,四川省通信学会会员、大湾子村第一书记高朝武坚守于此,念好扶贫“五字经”,让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群众心坎

20157月,四川电信盐源分公司树河支局支局长高朝武毛遂自荐开展驻村帮扶,理由是自己是党员、当过兵、懂彝语、熟悉农村生活。经过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同意后,高朝武踏上了帮扶之路。

到村里的第一天,高朝武才知道这里的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第二天入户走访,破烂低矮的房屋、凹凸不平的道路,随处可见的动物粪便……村民们窘困的生活环境更是让他诧异。高朝武了解到,村民们大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生,或养殖家禽家畜补贴家用,全村3971788人,贫困户达到117532人,人均年收人低于2100 元以下。

要让这样的村子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在贫困户蒋阿几家,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墙面开裂严重,屋内破旧不堪,没有一张板凳可以坐。在村文书详细向高朝武介绍蒋阿几家情况的间隙,满脸皱纹的蒋阿几拎着一只母鸡进来,说是向邻居借来“招待”高书记的。看到蒋阿几的眼睛流露出摆脱贫困的渴望,高朝武心中五味杂陈。

接下来的时间里,高朝武天天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询问致贫原因、商量帮扶措施。走访过程中,他帮助劳动力缺乏的家庭收割玉米、为生病的老人送药、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日复一日,高朝武就这样走过田间地头,走进家家户户,走入了群众的心里。

“有困难,找高书记。”成了大湾子村民挂在嘴边常说的一句话。

“引”来幸福源泉

“雅砻江从脚下过,半山腰里直叫渴。”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大湾子村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的困境。高朝武深知,要发展产业,引领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解决水源问题。

“既然山脚下的河水指望不上,就到山顶上找水源。”当过兵的高朝武有股倔劲,他详细查看大湾子村的山势地图,向村里的老人请教,请来水利局勘测,领着村“两委”干部爬山涉水,翻过一个个山头,穿越一条条山沟……

两个月的时间里,大家跑遍了临近的每一个水源点,探寻引水入村的技术可行性。几经周折,终于在距溜菇山 5公里外的关顶梁子山上找到几处引水水源,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要实现引水进村,就必须搭建水窖予以存储,但钱从哪里来?

紧接着,高朝武与村组干部连夜撰写水窖建设方案,列出所需资金、建设周期、承建方式,报送至省电信公司,得到了省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随即捐赠50万修建水窖,解决了引水进村的燃眉之急。

建设资金到位、村委组织协调、群众投工投劳,水窖修建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在修五组冯家坡水池时,由于该处道路较为狭窄,运输砂石车辆无法通行,驾驶员只能绕道村民花椒园中的小路。村民罗史卡怒气冲冲地找来,说花椒园的小路是自己投了几万元修成的,不能任人随意通过。气不过的罗史卡作势便要打架,周围人连忙劝解,罗史卡弄清是第一书记争取资金建水窖,自家的花椒树将因此解决浇水难题后,立马羞愧地道了歉。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冯家坡、瓦渣坪、何家屋基、伍改得等多个村民居住集中的水窖陆续建成,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不再愁,种地也不用再看天。当白花花的泉水引进村子的那天,大家沸腾了,一起跳着欢快的达体舞,表达对第一书记的感激之情。

“跑”来项目资金

针对大湾子深度贫困的状况,高朝武和村“两委”、村民代表多次开会讨论对策。

“措施捋得清,无钱空谈兵,现在的首要问题是找钱。”在一次会议上,有村民这样调侃到,群众的目光齐刷刷看向高朝武,有信任、有质疑,也有期待。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高朝武上北京,进省会,到州府,去县城,向帮扶单位、政府职能部门介绍大湾子村的贫困情况,他一次次汇报扶贫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渐渐地,村上的扶贫资金充盈起来,此前研究的脱贫措施也一件件得到落实。

为让当地的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朝武根据大湾子气候和土壤特点,带领村民们规模种植花椒1500余亩,核桃4000余亩,年收入达70余万元,人均创收0.12万元。与此同时,经多方考察,协调资金为117户贫困户赠送能繁母猪,让贫困户年均实现收入60008000元。

“卡沙沙、卡沙沙,高书记的帮扶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电信好心人。” 一次,省电信公司到村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纪喜母拉着公司领导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纪喜母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生活的困难让她一度悲观绝望。自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以来,她靠种花椒、养肥猪,供养女儿上了大学。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易地搬迁成功实现、联户公路通达农家、通信网络全面覆盖……一件件村民们过去觉得遥不可及的事,在高朝武的奔走下都变成了现实。

“管”出四好乡村

一个冬日午后,正在做报表的高朝武听到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打听后得知是5组贫困户蒋阿甲因病去世。他连忙和村支书一道赶了过去,一进门,就看见几十个人正围在一起大快朵颐,院坝边上啤酒和烟花爆竹堆成了小山。交谈中高朝武得知,彝族每遇红白喜事都要杀牛吃肉和燃放烟花爆竹,越多越有面子。

高朝武担心何日且将丧事大操大办而负债,便劝导他量力而行。话音未落,何日且站起身来,把手中的酒杯狠狠砸在地上:“高书记,我们彝族世世代代都是这样办事,欠债也与你无关,你真是管得宽。”就这样,双方不欢而散。

第二天,高朝武和村支书记早早到了何日且家,一起算起经济账,办完这场丧事需花将近15万元,为此他家将负债10万元左右。何日且沉默半晌后,听从了劝说,结束了葬礼。

这件事带给高朝武极大的震动,要改变彝乡的陈规陋习,引导村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任重而道远。正在这时,县上推广的喜德农民夜校模式让他如获至宝。随即,高朝武第一时间与乡党委进行了沟通,编制了大湾子村农民夜校实施方案,制定了授课计划表,着重添加了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在村民中推行“311”评比制度,教会大家洗脸刷牙、换衣叠被,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厚养薄葬”的理念。

近年来,高朝武共组织举办了农民夜校50期,培训群众2400余人次,开展卫生检查、移风易俗评比14 次,117户村民获奖。在“四好村”创建中,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检查、评比、激励,大湾子村摒弃了传统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放”下骨肉至亲

开展驻村帮扶,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

远在210公里外的西昌市区里,高朝武的父母年事已高,妻子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担。

一次,母亲突发重病,高朝武正在村上督促指导贫困户补种青花椒,等他赶到医院时,母亲的病情已趋于平稳,他既欣慰又愧疚。病床上的母亲安慰他说:“我天天都听到电视里说扶贫,肯定就是大事了,你要认真搞好工作,别记挂我。”母亲的理解与支持,让高朝武湿了眼眶。

201710,高朝武请假在家照顾生产的妻子,乡党委打电话来说有紧急工作需要他处理。放下怀中才出生三天的小宝宝,在妻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高朝武踏上归程。2020年春节,高朝武坚守岗位开展疫情防控。一天,他接到妻子的电话,两岁多的小儿子玩耍时不慎摔倒,伤及眼睛和鼻子,情况十分危急。面对电话那头紧张无助的妻子,想起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高朝武感受到万箭穿心似的疼,而此时疫情防控正是紧要关头,他只得拜托哥姐帮忙送孩子就医,通过微信视频了解治疗情况。

离家五年的牺牲和付出,高朝武协调和帮助引进资金381.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0余个,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从2000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达到年人均30元。2017年,大湾子村通过脱贫验收,570余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高朝武的工作也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连年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沃底乡政府多次向四川省通信学会、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送来锦旗,感谢四川省通信学会、中国电信的真情帮扶和高朝武的辛勤付出。

1800多个日子的付出与坚守,高朝武忘不了协调安置点用地时遇到的纷争,忘不了处理易地搬迁居民用电时的周折,忘不了修建入户道路时的蹲守,忘不了开展四好创建的辛劳……溜菇山无言伫立,默默陪伴着第一书记的扶贫时光。(四川省通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