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2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外出玩水,这些致命隐患须警惕

据媒体报道,此前,我国两名儿童外出玩水后,不幸感染食脑虫,并于近期相继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此致命的食脑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玩水会被感染?人们又该如何预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食脑虫

食脑虫并不是肉眼可见的虫子。它是自然界土壤和水中存在的一类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少数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角膜、皮肤和全身播散性感染。

致病性阿米巴原虫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侵入宿主大脑,引起原发性脑膜炎或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并迅速消化溶解脑组织,甚至可导致宿主死亡,因而被称为食脑虫,但并不会直接吃掉人的大脑。

食脑虫为何致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王磊介绍,目前,称之为食脑虫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三种感染病原体: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双核匀变虫。

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主要有两方面:

造成皮肤性损害:阿米巴原虫通过破溃的皮肤进入人体后,会在破溃皮肤处局部形成肉芽肿性改变。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间断或持续性的抽搐、昏睡昏迷,以颅内高压为表现的恶心、呕吐、头疼,大约在12周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

目前对于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治疗便离世,因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食脑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尽管感染食脑虫后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但该病发病率极低,且存在成功治愈的案例,只要及时发现并救治就有很大机会痊愈,并非必死无疑

为什么玩水会被感染?

致病性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例如湖泊、河流、温泉、水沟及泥土中,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绍,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

人们在进行游泳、戏水、潜水、跳水等活动时,当含致病性阿米巴原虫的水体冲入鼻腔或口腔,它们就可通过嗅神经通路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和脑组织损伤。

如何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野外虽存在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但真正能侵入人体的概率很低,无需过度紧张。掌握预防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避野水。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尤其要避免潜水、跳水,以免增加鼻腔进水风险。

护口鼻。亲水活动时佩戴鼻夹、泳镜等防护用品。

防伤口。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

洁鼻腔。如果有冲洗鼻腔的习惯,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者煮沸过的温水清洁。

排陈水。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