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轻纺产业加速发展,集聚成链态势凸显,“磁吸效应”持续释放,吸引在外游子纷纷归巢。产业成长与人才归巢同频共振,既夯实“建圈强链”发展基础,又让“家门口就业、好日子有奔头”的民生暖意落地,一幅产业兴、人才聚、百姓富的画卷在当地徐徐铺展开来。
产业集聚
激活就业动能
近日,在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丰数智”)生产车间内,银灰色面料在传送带上流动,工人围绕设备仔细检查。“4条生产线正在试生产,新设备陆续调试,年底有望满负荷运转。”该公司副总经理周生介绍,配套辅助车间逐步完善,产能将稳步释放。
“过去生产工序分散,中转复杂、品控成本高。”该公司总经理熊小勇坦言,前锋生产基地投产后,将整合纺织、印染、后整、销售全工序,打造绿色智能工厂。目前公司已吸纳170余名员工,新员工占三分之二,“多是本地人,熟手多、队伍稳,为产能释放打基础。”
三丰数智的发展,是前锋区轻纺产业集群壮大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区引育纺织鞋服企业83户,其中规上企业34户;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7%,成功创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轻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重要支柱。
产业集聚离不开硬核配套。前锋区投资50余亿元建设成熟园区,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四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危固废处置等设施齐全,吸引大批轻纺企业落户。在此基础上,该区以三丰数智等企业为“链主”,深化与周边化工园区“隔墙配套”,引进亿元以上强链补链项目30余个,初步构建起制纤、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形成“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格局,产品涵盖服装、鞋帽等五大门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方向。前锋区坚持集群化引育、数智化转型等路径,支持企业“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创优”。截至目前,该区已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4个,广安市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等10余户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同时,创新“企业投资商+设备生产商”合作模式,推出生产设备“以租代购”“分期支付”等政策,减少企业前期投入。
产业聚则岗位增。过去“背井离乡打工”的轻纺工人,如今循着产业踪迹回流,每年从东莞等地返回的轻纺技术工人约1000人,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服务优化
留住人才促发展
“有缝纫设备实操,还能学电脑设计,培训收获满满。”近日,在前锋工业园区的广安轻纺巧匠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贺敏正和同事参加训练。贺敏是广安市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的员工,早年在广东务工,近年回到前锋就业。“家乡收入不比外面低,还能照顾家人。园区还有食堂、宿舍、公交、健身器材,工作生活很幸福。”她笑着说。
越来越多人回到前锋安居就业,除方便照顾家人外,更因当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为更好满足企业职工生活需求,前锋区构建“500米职工配套生活圈”,共享食堂、公交、超市、宿舍、快递站等设施全覆盖,实现“出门即上班、下班即生活”。
企业对营商环境也赞誉有加。“遇问题反映后,政府立刻协调解决,我们对发展很有信心。”四川俊乔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兰称赞道。这份认可源于前锋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程代办、政策上门、助企纾困、招工、培训、纠纷调解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针对企业办事需求,该区还设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专区,在农业园区设服务驿站,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立联络机制,提供帮代办、上门办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出园区”;为缓解“用工难”,创新“一站四员”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招聘”的方式,每年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超2000人,破解用工压力。如今的前锋区,正以温暖关怀与务实政策,吸引更多游子归巢。(丁彦博 吕甜 姜曦悦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