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4 期 / 第1版:要闻
聚焦科技创新,代表委员提了这些“金点子”

121日、22日,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相继在成都开幕。今年,如何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创业投资是支持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及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在省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民建四川省委财政金融委员会主任、原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高级经济师李恩付看来,四川可以通过创新科技金融的方式,为科技型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护航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以此来支持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加快推动创业投资地方性立法,着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是重中之重。李恩付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四川创业风险投资管理办法,从立法上入手,建立健全创业风险投资便利化会商、审批、审核流程和办理标准及办理时限等,加速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能源、新材料和人才资源等新质生产力变革,为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此外,他还建议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和专项基金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创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对民营资本让利幅度,优化返投比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如何通过金融来支持科技创新?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钟治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钟治晖认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中,创投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四川省对科技创新的创投支持方面弱于长三角和大湾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以金融之力助推四川科创高质量发展?除了现有的以科创贷为代表的债权支持体系以外,钟治晖建议加快建设以创投为基础的与四川省高质量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钟治晖谈道,创投的根本在于募资,只有有了持续的现金流入,才能更好地支持科技发展。他认为,可以在财政许可的基础上,设立更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还可以通过政府层面积极对接著名高校VC,对接带人、带钱、带项目的产业研究院。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近年来,绵阳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创新能级持续提升。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谈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和科技顾问制度,带领骨干企业走访科研院所高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充分发挥人才需求、科创需求、金融需求的政策效应,激发创新的活力。

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省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沈复民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形成新的增长动能,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他注意到,人工智能产业、生物技术、卫星网络等新兴产业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我省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技术与人才储备情况提出的新赛道,扩大我省在中西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

AI赋能产业发展

当今社会,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四川是国家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应大力推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省政协委员、中兴微电子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徐科表示。

徐科认为,目前四川在利用人工智能产业引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亟需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立足优势强链补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高端人才队伍、综合应对社会风险等加以改变。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推动智能农业发展;发挥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制造企业升级为智能工厂;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支持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文创产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徐科建议。

我省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较缓慢,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应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的工业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制造产业升级。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吕建成提出。吕建成强调,要聚力打造AI大模型,下力气夯实面向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制造科技基础,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从事AI大模型前沿研究的科研团队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应用AI大模型解决工业制造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三是推动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开放,以生成式AI赋能引领新一代工业制造技术,助推四川打造一批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城市。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省政协委员、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特级研究员李开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李开华说,现在科技研发体系对青年人才的认定培养规则比较弱,青年人才在早期面临了很多困难,比如,收入待遇可能有差距,导致青年人才难以留下来,留下来的人又担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好不好,职称、基金、课题的压力也比较大。

攀枝花地理位置上较偏远,近些年,科技攻关的难度也比较大,特别需要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才。李开华建议,可以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人才培养有意识地从产业需求的角度去发展,可以从一开始就提供定制化服务,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也可以很快上手。

例如,在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上,可以从四川省本身的产业发展需要出发,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其次,当人才到了企业,到了产业需要的地方,可以从一开始就设置一些基础研究的课题,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争取在三至五年间,成为该领域有一定成绩的年轻人才,然后再压压担子,通过重点项目研发,企业和政府配合,给年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渠道。企业需要新鲜血液,年轻人需要发展平台。李开华说。(本报综合)